期刊简介

               本刊(原名《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是我国目前真菌学领域唯一的学报级专业学术期刊;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和交换。本刊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地衣等)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实践上有创造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主要栏目:菌物系统分类学及菌物多样性、菌物资源开发利用(食用药用真菌;工业真菌)、真菌生态及生物防治(是生真菌等);4、菌物共生作用(内生真菌、菌根、地衣等)、真菌毒素、致病真菌(人、动物、植物)、菌物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出版部门: 《菌物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647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80/Q

邮发代号: 2-499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143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首页>菌物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菌物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 国际刊号:1672-6472
  • 国内刊号:11-5180/Q
  • 出版周期:
  •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期刊收录:
菌物学报杂志介绍

               本刊(原名《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是我国目前真菌学领域唯一的学报级专业学术期刊;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和交换。本刊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地衣等)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实践上有创造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主要栏目:菌物系统分类学及菌物多样性、菌物资源开发利用(食用药用真菌;工业真菌)、真菌生态及生物防治(是生真菌等);4、菌物共生作用(内生真菌、菌根、地衣等)、真菌毒素、致病真菌(人、动物、植物)、菌物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本刊栏目设置
研究论文、综述、刊物公告、特约综述、院士专栏、新品种快报、简报、序言、专栏论文、封面故事、专栏综述等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菌物学报杂志投稿须知

菌物学报杂志社征稿要求

  1. 征稿范围:

  主要刊登菌物系统学、分子生物学、生理与代谢、细胞生物学、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用、动植物病原菌物学、医学真菌学、食用和药用真菌学等方面的综述、研究论文和简报。

  2. 关于版权:

  作者需对研究成果享有自主知识产权,未一稿多投,相关数据、图表等结果未曾以各种文字、语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如在《菌物学报》发表,将不再以任何语种向国内外其他刊物重复投稿。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所有形式的(即各种文字、各种介质的)版权均属本刊编辑部所有,作者如有异议,敬请在投稿前声明。本刊编辑部有权对录用的稿件进行文字加工,如涉及内容的大量改动,将征得作者同意,本刊文责自负,作者必须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由作者自负。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问题出现,本刊进行公开退稿或撤稿处理,并且不再接收该作者的稿件。

  3. 投稿要求:

  本刊接受中、英文投稿,投稿内容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反映国际国内研究热点,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

  1) 远程投稿:本刊采用网上投稿。请投稿作者先登录进入《菌物学报》主页,在线注册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成功后可立即进行投稿。

  2) 格式要求:中英文题目应力求简练;文章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层次清晰,名词术语规范;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拉丁学名、基因符号斜体表示;基金项目、图表内容中英文双语表示。中、英文摘要字数不得少400–500字;关键词3–7个,且不得与题目重复。英文文章投稿请附中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投稿需按照本刊近期发表文章的格式撰写。

  3) 图表要求:照片要清晰,线图要精绘(显微照片需要提供比例尺),避免图、表、文内容重复。图片需标明图题、图注;表格为标准三线表格。图表随文排版。

  4) 遵守命名法规:发表新分类单位要符合《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的各项规定,标本引证应写寄主或基物、省名、县(山)名、采集人、采集号或标本号(模式标本可加采集或分离时间、生境)。模式标本或培养物应注明存放地点。学名定名人缩写应符合国际标准,例 赵继鼎 应写 J.D. Zhao 而不是J. Zhao。文章署名应为 ZHAO Ji-Ding。拉丁学名一律使用斜体,每个学名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须有定名人,题目和中英文摘要中不出现定名人。

  5) 参考文献:文中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在论文中标注的格式:例:2位作者以下表示为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 1979),(Arthur & 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 1994);3位作者以上表示为(戴玉成等 2010)或(Smith et al. 1981)。文末参考文献按照姓氏字母升序排列,作者必须全部列出;西文刊名需写出全称并正体。

  4. 关于测序类文章:凡涉及DNA、RNA或蛋白质序列测定的论文,投稿前请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国际基因库EMBL(欧洲)、GenBank(美国)或DDBJ(日本),申请得到国际基因库接受号(Accession No.)后再进行投稿。

  5. 新种与新记录发表要求:原则上不再发表单个新种及1-3个新记录种的文章,鼓励作者在发表关于属或属以上单元系统学、菌物区系的文章内发表新种和新记录。

  1) 新种模式:所有发表新种的模式标本、菌种以及注释模式标本及菌种必须保藏在国际认可的标本馆或菌种库。

  2) 新种注册:新种在投稿前请先申请Fungal Name Number,申请网址为http://www.fungalinfo.net,并请将获得的Fungal NameNumber在新种名称下面列出。

  3) DNA序列:新种、新记录种的发表,除个别难以提取DNA的菌物材料等特殊情况外,作者在投稿“新种和新记录种”时,除了形态学描述外,原则上还须提供凭证标本的1–3个基因片段序列(其中须包含ITS序列)的GenBank号。

  6. ORCID号:本刊要求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申请 ORCID号(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即科研人员国际唯一学术标识符,由一套免费的、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构成),以供论文出版时标记,请将序号在首页脚注中列出。详见http://orcid.org网址。

  7. 审稿流程:

  本刊采用“编委送审制”,每篇稿件审理周期1–2个月。编辑部收到投稿后进行严格初审,对于学术水平和写作格式均达到投稿要求的文章提交送审流程。

  8. 优先发表:

  通过审稿的录用文章在“中国知网”进行优先网络出版,综述文章以及具有创新性、竞争性的研究成果优先纸版发表。

  9. 发表费和稿费:

  本刊免收审理费,根据版面收取一定的发表费(编辑部在文章发表前1–2个月内通知作者缴费)。每篇文章给作者寄送2本样刊,并酌付稿酬。

  10.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菌物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101

  稿件咨询电邮:jwxt@im.ac.cn 稿件咨询电话:+86-10-64807521

  发行电邮:bjb@im.ac.cn 广告电邮:gg@im.ac.cn 发行/广告电话:+86-10-64806142


菌物学报杂志往期文章